CAJ-CD BT 1-2006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 檢索與評價數據規(guī)范.pdf
(549.87 KB, 下載次數: 22, 售價: 3 金幣)
2013-3-5 21:59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售價: 3 金幣 [記錄]
ICS01.140.40 A14 CAJ-CD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技術規(guī)范 CAJ-CD B/T 1-2006 代替CAJ-CDB/T 1-1998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 檢索與評價數據規(guī)范 Data Norm for Retrieval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CD) 1999-02-01試行 2006-02-01修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發(fā)布
9 摘要(Abstract) 9.1 部分文章應附中文摘要,其中有的文章還應附英文摘要(參見表A2)。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不應出現圖表、冗長的數學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號、縮略語。 9.2 中文摘要編寫應執(zhí)行GB6447規(guī)定,篇幅100~300字。短文可不寫摘要。 9.3 根據GB7713“學術論文應有所創(chuàng)新”的要求,A、B兩類文章的摘要中應明確列述該文的創(chuàng)新點(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新工藝等等),建議用黑體字(英文用斜體字)排印,以便于創(chuàng)新性知識的發(fā)現、提取和評價。例: 摘要:……首次提出了利用洋流發(fā)電的新設想,其可行性已被初步的試驗證實! Abstract: ......A new idea ofutilizing the ocean current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was proposed for the firsttime and the feasibility was demonstrated by some preliminary tests. ...... 9.4中文摘要前加“摘要:”或“[摘要]”作為標志,英文摘要前加“Abstract:”作為標志。 10關鍵詞(Key words) 10.1部分文章應標注中文關鍵詞和英文關鍵詞(參見表A2)。每篇文章可選3~8個關鍵詞,由期刊編輯在作者配合下按GB/T 3860的原則和方法參照各種詞表和工具書選;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以及文章題名中的人名、地名也可作為關鍵詞標出。 10.2 多個關鍵詞之間應用分號分隔,以便于計算機自動切分。 10.3 中、英文關鍵詞應一一對應。中文關鍵詞前應冠以“關鍵詞:”或“[關鍵詞]”,英文關鍵詞前冠以“Keywords:”作為標志。例: 關鍵詞:電子點火;模糊邏輯;汽油機;燃爆控制 Key words: electronic ignition; fuzzylogic; gasoline engines; knock control 14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4.1參考文獻是學術專著、科研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期刊論文進行統計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規(guī)范中采用GB/T 7714推薦的順序編碼制格式著錄。 14.2參考文獻著錄項目 a. 主要責任者(專著作者、論文集主編、學位申報人、專利申請人、報告撰寫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獻作者等)。多個責任者之間以“,”分隔。注意在本項數據中不得出現縮寫點。 b. 文獻題名; c. 文獻類型及載體類型標志; d. 其他責任者(譯者、校注、校點、?闭叩); e. 版本(初版省略); f. 出版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g. 文獻出處或電子文獻的可獲得地址; h. 文獻起止頁碼; i.文獻標準編號(ISBN,ISSN,…)。 14.3參考文獻類型及其標志 14.3.1根據 GB 3469規(guī)定,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 14.3.2對于其他未說明的文獻類型,建議采用單字母“Z”。 14.3.3對于數據庫(database)、計算機程序(computerprogram)及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電子文獻類型的參考文獻,建議以下列雙字母作為標志: 14.3.4電子文獻的載體類型及其標志 對于非紙張型載體的電子文獻,當被引用為參考文獻時需在參考文獻類型標志中同時標明其載體類型。本規(guī)范建議采用雙字母表示電子文獻載體類型:磁帶(magnetic tape)——MT,磁盤(disk)——DK,光盤(CD-ROM)——CD,聯機網絡(online)——OL,并以[文獻類型標志/載體類型標志]表示包括了文獻載體類型的參考文獻類型標志。 如:[M/CD]——光盤圖書(monograph on CD-ROM); [DB/MT]——磁帶數據庫(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CP/DK]——磁盤軟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網上期刊(serial online); [DB/OL]——網上數據庫(database online); [EB/OL]——網上電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紙張為載體的傳統文獻在引做參考文獻時不必注明其載體類型。 14.4文后參考文獻表編排格式 參考文獻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參考文獻:”(左頂格)或“[參考文獻]”(居中)作為標志;英文文章后的參考文獻表上以“References:”(左頂格)作為標志;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并用數字加方括號表示,如[1]、[2]、…,以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格式一致。每條文獻只與一個序號相對應;當文獻題名等內容相同而僅頁碼不同時,可將頁碼注在正文中的指示序號后。參照ISO 690及ISO 690-2,每一參考文獻條目的末尾均以“.”結束。各類參考文獻條目的編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14.4.1 中文文獻 a. 普通圖書(包括專著、教材等)、會議論文集、資料匯編、學位論文、報告(包括科研報告、技術報告、調查報告、考察報告等)、參考工具書(包括手冊、百科全書、字典、圖集等) [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其他題名信息(任選) [文獻類型標志]. 其他責任者(任選).版本項(任選).出版地:出版者(有編號的知名系列報告可不注出版地和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當整體引用時不注). [1]劉國鈞,陳紹業(yè),王鳳翥.圖書館目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2]昂溫 G,昂溫 P S.外國出版史[M].陳生錚,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8. [3]辛希孟.信息技術與信息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A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4]張筑生.微分半動力系統的不變集[D].北京:北京大學數學系數學研究所,1983. [5]馮西橋.核反應堆壓力管道與壓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1997. [6]呂啟祥,林東海.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G].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7]朱一玄.聊齋志異資料匯編[G].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177-178. [8]公安部交管局.49~99五十年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匯編[G].北京:群眾出版社,2000. [9]張永錄.唐代長安詞典[K].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 [10]張加銓,關景時,程鵬.常用藥物手冊[K].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337. b. 期刊文章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建議外文刊名后加ISSN號),年,卷(期):起止頁碼. [11]何齡修.讀顧城《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167-173. [12]金顯賀,王昌長,王忠東,等.一種用于在線檢測局部放電的數字濾波技術[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33(4):62-67. [13]閔周植. ‘東方美學的前景’筆談:全球化時代東方美學的角色[J].文史哲,2001(1):16-18. c.報紙文章 [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 [N]. 報紙名,出版日期 (版次). [14]謝希德.創(chuàng)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998-12-25(10). d.標準(包括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規(guī)范、法規(guī)等) [序號] 主要責任者(任選).標準編號,標準名稱[S]. 出版地(任選):出版者(任選),出版年(任選). [15]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guī)則[S]. [16]JT/T623-2005,集裝箱吊具[S]. e.專利 [序號] 專利申請者或所有者. 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編號[P].公告日期或公布日期. [17]姜錫洲.一種溫熱外敷藥制備方案:中國,88105607.3[P].1989-07-26. f.檔案 [序號] 主要責任者. 文獻題名:原件日期[B].收藏地:收藏單位(收藏編號):起止頁碼. [18]葉委員劍英關于安平事件調查結果的聲明:1946-09-09[B]中央檔案館. [19]國務院外國專家局的報告:1958-12-11[B]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qū)檔案館(全宗252,目錄1,卷宗57):65-67. g.古籍(1911年以前出版、無現代版本但有據可查的善本) [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O].其他責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歷紀年)及刊物機構(版本).收藏機構(任選). [20]沈括.夢溪筆談[O].元大德九年茶陵刊本.北京圖書館珍藏. [21]紀昀.紀文達公遺集:卷十六[O].清嘉慶年間刻本. [22][唐]李復言.續(xù)幽怪錄[O].明抄說集本.朱文鈞藏. h.各種未定義類型的文獻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i. 析出文獻 [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志]// 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原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 [23]鐘文發(fā).非線性規(guī)劃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應用[C]// 趙瑋. 運籌學的理論與應用—中國運籌學會第五屆大會論文集.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6:468-471. [24]王家益.1995年湖南省交通肇事逃逸案件[G]//公安部交管局.49~99五十年交通事故統計資料匯編.北京:群眾出版社,2000. j.電子文獻 對于載體為“DK”“MT”和“CD”等的文獻,將對應的印刷版的[文獻類型標志]換成 [文獻類型標志/載體類型標志](包括[DB/MT]和[CP/DK]等);對于載體為“OL”的文獻,除了將對應的印刷版的[文獻類型標志]換成 [文獻類型標志/載體類型標志]以外,尚須在對應的印刷版著錄項目后加上發(fā)表或更新日期(加圓括號,有出版年的文獻可不選此項)、引用日期(加方括號)和電子文獻的網址. [25]劉江.假如陳景潤被量化考核[N/OL].新華每日電訊,2004-03-12(7)[200-04-04]. http://search.cnki.net/ccnd/ mainframe.asp?encode=gb&display=chinese. [27]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光折變自適應光外差探測方法:中國,01128777.2[P/OL].(2002-03-06)[2002-05-28]. http://211.152.9.47/ sipoasp/zljs/hyjsyxnew.asp?recid=01128777.2&leixin=0. [28]江向東.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信息處理與圖書管理系統解決方案[J/OL].情報學報,1999,18(2):4 [2000-01-18]. http://www.chinainfo. gov.cn/periodical/qbxb/qbxb99/qbxb990203對網上文獻的引用,在網上可以省略作者和題名等信息,但印刷在紙張載體上應作完整著錄。 14.4.2 外文文獻 各類外文文獻的文后參考文獻格式與中文示例相同;為了計算機檢索方便,建議題名的首字母及各個實詞的首字母大寫,期刊的刊名等可用全稱或按ISO 4規(guī)定的縮寫格式。為了減少外文刊名引用不規(guī)范所造成的引文統計及鏈接誤差,建議以(SXXXX-XXXX)格式在刊名后加ISSN號。例: [29]JONES R M.Mechanics of CompositeMaterials[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5. [30]Marcel Merle.Sociologie des RelationsInternationales[M]. 4th ed. Paris:Dalloz,1988. [31]加古舜治.園蕓植物の器官と組織の培養(yǎng)[M].東京:誠文堂新光社,1978(昭和53年):237-239. [32]CHERNIK B E Introduction to LibraryServices for Library Technicians[M]. Littleton,Colo.:Libraries Unlimited,Inc,1982. [33]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and Institutions.Names of Persons:National Usages for Entryin Catalogues[M]. 3rd ed.London:IFLA 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UBC,1977? [34]Klaus Hildbrand.Das Drite Reich[M].Müchen:Bund-Verlag GmbH,1979. [35]Григорян С В.Рудничная Геохимия[M].Москва: Недра,1992. [36]ROSENTHALL E M.Proceedings of the FifthCanadian Mathematical Congress,University of Montreal, 1961[C].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3. [37]GANZHA V G,MAYR E W,VOROZHTSOV EV.Computer Algebra in Scientific Computing:CASC 2000:Proceedings of the ThirdWorkshop on Computer Algebra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Samarkand, October 5-9,2000[C].Berlin:Springer,2000. [38]GUO Ai-bing.Auto Show Revs up Customers'Desire[N].China Daily,2002-06-07(1). [39]GREEN D H,WALLACE M E.Mantle Metasomatismby Ephemeral Carbonate Melts[J].Nature(S0028-0836),1988,336:459-462. [40]KANAMORI H Shaking without Quaking[J].Science(S0036-8075),1998,279:2063.? [41]WANG Chun-yong, Mooney W D, WANG Xi-li,et al A Study on 3-D Velocity Structure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Sichuan Yunnan Region[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S1000-9116),2002,15(1):12-17. [42]DOWLER L The Research University'sDilemma:Resource Sharing and Research ina Trans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J]. Journal LibraryAdministration(S0193-0826),1995,21(1/2):5-26.? [43]CALMS R B.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on Solid Oxygen[D].Berkeley:Univ.of California,1965. [44]MAJDA A J. Numerical Study of theMechanism for Initiation of Reacting Shock Waves,AD-A232432[R]. 1990. [45]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FederalHighway Administration Guidelines for Handling Excavated Acid producingMaterials,PB 91-194001[R].Springfield: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NationalInformation Service,1990. [4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ors Regulatingthe Immune Response:Report of WHOScientific Group[R]. Geneva: WHO, 1970.? [47]ISO 4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Rulesfor the Abbreviation of Title Words and Titles of Publications[S]. [48]KRAMER D P. Hermetic Fiber Optic to MetalConnection Technique:USP,5143531[P].1992. [49]WEINSTEIN L,SWERTZ M N.Pathogenic Propertiesof Invading Microorganism [M]//SODEMAN W A Jr, SODEMAN W A.PathologicPhysiology:Mechanisms of Disease.Philadelphia:Saunders,1974:745-772. [50]MARTIN G.Control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Australia[M]//PATTIE L W, COX B J.Electronic Resources: Selection andBibliographic Control 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1996:85-96. [51]EWICK D W,BECKMAN T M,HOLY J A, et al .Ignitionof HMX Using Low Energy Laser Diodes[C]// Flanklin Research Center. Proceedingsof the 14th Symposium on Explosives and Protechnics, Philadephia, Febrary 1-17,1990:245-248. [52]FOURNEY M E.Advances in HolographicPhotoelasticity[C]//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AppliedMechanics Division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Holography in Mechanic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lifornia,August 23-25,1971New York:ASME,1971:17-38. [53] Scitor Corporation ProjectScheduler[CP/DK].Sunnyvale,Calif: Scitor Corporation,1983.? [54]WANJin-kun. Papers Abstracts of China University Journals(1983-1993)[DB/CD].Beijing:Encyclopedia of China Publishing House,1996. [55]TURCOTTE D L.Fractals and Chaos in Geologyand Geophysics[M/OL].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998-09-23].http://wwwsegorg/reviews/mccorm30.html. [56]METCALF S W The Tort Hall Air EmissionsStudy[C/OL]//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Hazardous Waste,Atlanta MarriottMarquis Hotel,Atlanta,Georgia,June 5-8,1995:Impact on Human and EcologicalHealth [1998-09-22]. http://atsdrl atsdr.cdc. gov: 8080/cong95.html.? [58]TACHIBANA R,SHIMIZU S,KOBAYSHI S, et al .ElectronicWatermarking Method and System: US, 828402[P/OL]. (200-04-25)[2002-05-28].http://FF&p=1&u=/ netahtml/PTO/search-bool.html&r= 1&f=G&1=50&col=AND&d= PG01&sl= IBM.AS.&0S=AN/IBM&RS=AN/IBM. [59] HOPKINSON A.UNIMARC and Metadata: Dublin Core [EB/OL]. (1999-06-07)[1999-12-08]. http://www.ifla.org/IV/ifla64/138-74f.htm.? 14.5 中文參考文獻的英譯表達 14.5.1中文文獻在中文論文中被引做參考文獻時,應以14.4.1規(guī)定的中文格式表達;在以英文書寫的論文中可以中文格式表達,也可譯為英文格式表達,但應在該條參考文獻最后加注“(in Chinese)”。如: [60] 戴樹森,費鶴良,王玲玲,等.可靠性試驗及其統計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83. 在英文論文中也可寫成: [60]DAI Shu-sen,FEI He-liang,WANG Ling-ling,et al. Reliability Test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Press,1983.(in Chinese) 14.5.2當被參考的文獻缺少英文名稱時,可用漢語拼音表達,后加“(in Chinese)”。 14.6文獻重復引用標記 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獻被多次引用時,在文后參考文獻表中只出現一次,其中不注頁碼;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并在序號的角標外著錄引文頁碼。例: 主編靠編輯思想指揮全局已是編輯界的共識[1],然而對編輯思想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故不妨提出一個構架…… 參與討論。由于“思想”的內涵是“客觀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2]1194,所以“編輯思想”的內涵就是編輯實踐反映在編輯工作者的意識中,“經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結果”。……《中國青年》雜志創(chuàng)辦人追求的高格調——理性的成熟與熱點的凝聚[3],表明其讀者群的文化的品位的高層次……。……“方針”指“引導事業(yè)前進的方向和目標”[2]354。 …… 參考文獻: [1] 張忠智.科技書刊的總編(主編)的角色要求[C]//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建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學術委員會,1997:33-34.?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K].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 劉徹東.中國的青年刊物:個性特色為本[J].中國出版,1998(5):38-39. 14.7參考文獻與注釋的區(qū)別 參考文獻是作者撰寫論著時所引用的已公開發(fā)表的文獻書目,或有明確收藏地點的善本、檔案,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釋是對論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以及未公開發(fā)表的私人通信、內部資料、書稿和僅有中介文獻信息的“轉引自”等類文獻的引用著錄,一般排印在該頁地腳。參考文獻序號用方括號標注(如[1]、[2]…),注釋用數字加圓圈標注(如①、②…)。
文章編號:1000-8608(1998)01-0011-04 分災模式結構防災減災設計概念的再思考 李志剛1,陳向東1,王 平2,張玉順3 (1.大連理工大學 工業(yè)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遼寧 大連116024; 2.國家地震局 工程力學研究所, 哈爾濱150080; 3.廣東省地震研究所, 廣州510070) 摘要:簡要回顧了結構防災減災設計概念的發(fā)展;從結構的分災思想、分災元件、分災模式、分災設計基本原則等方面,系統研究了“基于分災模式的結構防災減災設計概念”;討論了分災模式與結構控制的關系; 通過對典型結構設計的分析, 說明分災模式的設計概念是可行的, 有助于結構的防災減災以及工程師形成可操作的數學模型. 關鍵詞: 抗震設計;結構最優(yōu)化; 結構可靠性;分災模式;結構控制 中圖分類號:TU352.110.4 文獻標志碼: A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各種自然災害的發(fā)生機理和成災模式認識的加深, 人類有可能采取更加安全、有效、合理、經濟的防災減災設計方法,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 建立合理的結構設計概念,使結構以較低的造價,得到較高的安全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5]? 1結構防災減災設計概念的發(fā)展 經過長期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 人們關于結構防災減災設計的概念也經歷了一系列的發(fā)展變化. 主要有以下這些設計概念(以地震災害為例): “剛性結構體系”設計概念 即大大增加結構的剛度,使其與基礎成為一個剛性整體. 這種設計很不經濟, 較難實現.[6-8] “柔性結構體系”設計概念 這種設計雖然可以有效地減少作用于結構的地震荷載強度, 但在大震作用下會由于結構變形過大而導致結構破壞, 甚至倒塌;在小震及常規(guī)荷載作用下, 又會由于剛度過低而很難滿足結構的正常使用要求[9]. “延性結構體系”設計概念 這是目前采用較為普遍的設計概念, 即適當控制結構的剛度, 使結構構件在地震時進入非彈性變形狀態(tài), 以消耗地震能量, 保證結構不倒塌.[10]
“結構控制體系”設計概念 是近年發(fā)展起來的設計概念,是結構防災減災設計概念一次突破. ………… 3.2分災子結構 作為框-剪結構的分災子結構, 非災害荷載作用下,帶縫剪力墻能夠滿足正常使用要求. 災害荷載作用下, 一方面利用帶縫剪力墻的縫隙聯結面材料進行耗能; 另一方面,聯結面開裂, 剛度降低, 結構動力特性發(fā)生變化,周期變長, 有利于結構抗震.框-桁結構, 用一個桁架代替剪力墻作為結構的分災子結構.框-桁結構具有受力明確、計算簡單、可人為控制破壞順序(弱腹桿→中強梁→強柱)、結構全部由桿件組成而不會出現剛度突變、可人為控制剛度、不易造成材料浪費等優(yōu)點. 參考文獻: [1] 陳向東,蔡文學.基于分災模式的結構防災減災設計概念初探[J].自然災害研究,1996(4): 22-27. [2] OU J P, YOSHIDA O,SOONG T T, 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Systems [J]. Earthq Eng & Eng Vib(S1671-3664),1997,38(3):358-361. [3] 陳志平.減災設計研究新動態(tài)[N].科技日報,1997-12-13(5). [4] 牛光庭,李亞杰.建筑材料[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3. [5] KAYEYAMA M. Incompatible displacementmethods[C]//SPRIET J A. Numer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StructuralMechan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43-57. [6] 徐道遠,符曉陵,壽朝輝.混凝土三維復合型斷裂的FCM和GF[C]// 涂傳林.第五屆巖石、混凝土斷裂和強度學術會議論文集.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19-24. [7] 隋允康,王希誠.DDDU(2)程序原理和結構的簡要說明[R].大連:大連工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1984. [8] 陶建人.動接觸減振法及其應用[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1988. [9] 王杏林.建筑砌塊聯接件:中國,CN 1036800[P].1997-09-27. [10] GB 50023-95,建筑抗震鑒定標準[S]. Rethinking of Concept of Structural DesignAgainst Natural HazardBased on Damage-Reduction Mode LIZhi-gang1, CHEN Xiang-dong1, WANG Ping2 ,ZHANGYu-shun3 (1.State Key Lab. of Struct. Anal. of Ind. Equip., DalianUniv. of Technol., Dalian116024, China;2.Inst.of Eng.Mech. of State Earthq. Bureau, Harbin 150080, China;3.Inst.of Earthq. of Guangdong Prov., Guangzhou 510070,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designagainst natural hazard was reviewed briefly. The structural design based ondamage-reduction was studi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mage-reductionmode and structural control was discussed. Examples show that the methodherein is rational and helpful to structural design against natural hazard. Keywords:aseismatic design; structuraloptimization; structural reliability;damage?reduction mode; structural control
【周秦漢唐文化研究】 手 勢 語 言 與 原 始 禮 儀 常金 倉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系,西安 710062) [關鍵詞]手勢語言;原始禮儀;中國文化 [摘要] 研究禮的起源,儀式分析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先秦禮書記載的大量動儀,實際上就是由許多原始民族中習見的手勢動作語言發(fā)展而來的,而樂舞則是更加生動形象的手勢動作語言。由手勢動作語言轉化而來的禮節(jié)儀式最初僅僅是一些簡短的片段,經過數千年的損益,后世產生的新文化因素不斷被吸收進來,它的原始形態(tài)反而不易為人察覺,但它的精神卻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 H026.3; K892.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0-5293(1996)01-0026-05 近年來常有討論禮儀起源的文章見諸報刊,這確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中國古人一向稱自己的國家是“禮儀之邦”,說明禮樂之教是中國文化區(qū)別于其他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一個本質特征。禮儀的形式,我們一般把它分做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可稱為原始禮儀,它完全是史前的初民處理生活中各種關系的一些習慣性行為,通常也叫風俗習慣;不過它不是風俗習慣的全部,而只是風俗習慣中有固定儀式的部分。第二階段就是文明時代的禮。隨著等級制度的形成,它較之于原始禮儀已經灌注了濃厚的等級意識;它是國家產生后借助原始文化、改造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國家制度。二者有本質的不同。文明時代的禮淵源于原始禮儀已是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了,所以關鍵在于原始禮儀是如何產生的。上述那些文章證據是否確鑿,結論是否正確,暫且不論,我以為在研究方法上就大有可商之處,因此在提出淺見之前,有必要對研究方法先作檢討。 有些學者在開始思考禮的起源時就已先驗地假設禮必然是先出現于生活的某種領域或某個側面,例如宗教、飲食、男女,等等。這種假設可能是來自古人論禮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抖Y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敬于鬼神!薄痘枇x》說:“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射鄉(xiāng),此禮之大體也!薄豆诹x》說:“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之始在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曰:冠者,禮之始也!薄秲葎t》說:“禮始于謹夫婦,為宮室,辨內外!币煌,古人論禮,多臨事取義,各就禮之一體立說,原不可執(zhí)一端而遽定禮之起源。討論事物的起源,尤其是千萬年前的事物的起源,預先假定它最先發(fā)生在宗教祭祀活動中或飲食的分配過程中,這種假定本身就是非常錯誤的。禮儀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現象往往是諸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綜合。這種綜合通常是在人們熟視無睹的情形下形成的。在氏族社會里經常發(fā)現這樣的事情,一種文化現象出現后,過上兩三代人,大家就都不記得它的來歷了,千萬年后的我們企圖確定它最初發(fā)生在哪個生活領域,是既無可能,也無意義的。換言之,禮最初出現于何種生活領域不是我們探索的目標;我們首先應該摒棄這種假設,只要能指出它的產生與何種文化因素相關就足夠了。 ………… ……禮儀不是純生理的行為動作,而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許多研究人類文化起源的學者堅信:
“全部文化或文明都依賴于符號,正是使用符號的能力使文化得以產生,也正是對符號的運用使文化延續(xù)成為可能。沒有符號就不會有文化,人也只能是一種動物而不是人類![1]語言是人類創(chuàng)造文化過程中使用的主要符號,人類學調查中經常發(fā)現,“在大多數原始社會中都并存著兩種語言:一種是有聲語言,另一種是手勢語言……同一種思維由這兩種語言來表現,而這種思維又是這兩種語言的基礎”[2]153…… ……原始初民在狩獵中必須細心地避免說出被獵捕動物的名稱,如同在捕魚時避免說出想要捕到的魚的名稱一樣,因而必須保持沉默不語或者使用手勢語言[2]152…… ……林肯港的土人“利用手勢,能夠讓自己的伙伴知道他們發(fā)現了什么動物,這些動物的準確位置在哪里……他們也有手勢符號表示一切種類的野獸野禽”。此外在托列斯海峽各島,非洲一些地區(qū),南北美洲印地安人部落,都發(fā)現過豐富而熟練的手勢語言,有人甚至搜集這些語言寫出關于手勢語言的專門著作。[2]151林肯港的土人利用手勢表示野獸野禽的方法與《禮記·曲禮》所載行軍之法十分相像。…… ……最初,當外物剌激人類的心靈,而人類尚不能連續(xù)發(fā)出清晰可辨的音節(jié)來表達他們的感受時,他們不得不借助手勢和動作彌補有聲語言的不足,或者有聲語言已經產生,但手勢動作可以更加生動鮮明地表達他們的思想時,他們寧肯使用手勢和動作,那時手勢動作語言便在整個語言系統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沒有這種特殊的語言,人們幾乎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嚴格地說,這種單個的手勢和動作還不能稱做禮儀,而只能是一種“語言”。這種手勢動作在各民族中所表達的意思是極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在絕大多數民族中向人吐唾沫是表示厭惡和憎恨,而在東非洲的查蘭加黑人中,這種動作表示祝福[3]。有限的手勢動 作難以充分表達人類的思想,于是人們就假借一些器物,特別是一些具有象征意義的器物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就是后來禮儀中使用的禮器! 中國人不以巧言如流的口辯為能,而崇尚木訥不言。這與古代羅馬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那里,啞劇取得了中國禮儀的地位,而手勢語同時又幫助演說家獲得了成功! ①…… [ [1] 萊斯利·懷特.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33. [2]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 羅伯特·羅威.文明與野蠻[M].北京:三聯書店,1987:1.? [4] 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5] 孔狄亞克.人類知識起源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 董淑華,黃貞姬.古漢語詞表現的語義特征[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3):150-153. [7]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M].臺北:臺灣文津出版社,1993:12.? Sign Language andOrigion of Rites CHANG Jin-cang (Departmentof History,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An analysis of rituals is a correct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origion of rites.The Pre-Qin Book of Rites hasa lot of records of rituals,which actually stem from primitive people's signlanguage,later to become the more vivid images in music and dances.Step bystep,the inconsistent rituals with sign language as its origion develop intorites with new cultural elements added to them bit by bit in the course ofthousands of years.Now,although the very beginning of rites is hardly seen,itsessence as an influential force on Chinese culture is certain. Keywords:sign language; origion ofrites; Chinese culture
收稿日期:1997-03-10;修回日期: 1997-10-05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9493300);教育部博士點基金(9800462) 作者簡介:李志剛(1936-),男(滿族),遼寧金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電子信箱)zhgli@dlut.edu.cn.
[收稿日期]1995-12-11 [作者簡介] 常金倉(1948-),男,山西原平人,副教授,歷史學博士,從事中國古代文化研究。
①羅馬演說家西賽羅曾著《演說家專論》,評價手勢動作在演說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平庸的演說家,僅僅是憑借了動作的威力,獲得了雄辯的一切榮譽和嘉獎。而那些思想敏銳、知識淵博的演說家由于缺乏借助動作表達的內容而失去了聽眾的青睞。
|